我國近60%的高中生就讀于縣級中學。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作為縣域基礎教育體系的高地,承載著民生安定、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多重使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計劃”,把縣中作為實現優質均衡教育的重點突破口,推動縣中高質量發展。縣中振興是維護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基礎性工程,也是落實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理念、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實踐。
縣中振興政策執行的多維成效
在城鎮化加速、教育分層加劇的背景下,縣中普遍在優質生源師資、教育經費投入、教育模式、教育質量等方面面臨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連續實施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普通高中改造計劃、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縣中托管幫扶工程和縣中標準化建設工程,力圖通過政策驅動、專項投入和制度創新來振興縣中。2021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首次以專項行動推動縣域普通高中整體提升辦學水平。全國各省份相繼出臺系列振興縣中政策,通過規范招生秩序、優化教師配置、強化經費保障等措施,系統性破解縣中發展難題,并取得顯著成效。
招生秩序逐步規范,優質生源留存比例提高。各地通過政策組合拳遏制優質生源流失。一是出臺杜絕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禁令,建立生源流向動態預警系統,嚴格落實本地區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縣域內統一使用市級招生平臺和錄取平臺,由市級統一組織陸續注冊,確保程序公開透明。二是采取“優質高中+高校”雙重托管模式留存生源。如寧夏12所區內優質普通高中聯合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福建省5所優質普通高中,對8個縣中實現托管幫扶全覆蓋;新疆和田地區借助對口援疆機制,構建了“烏魯木齊協作幫扶+本地優質校結對”的生源培育網絡。通過“政策規制+優質資源輻射”雙輪驅動,跨區域掐尖招生行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優質生源離開本地到省會城市或外地高中就讀秩序進一步規范,中考成績排名靠前的考生留在本地就讀高中的比例逐步提高。[1]
招聘政策持續優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各地普遍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縣中教育提質的核心抓手,通過“編制擴容+待遇提升+發展賦能”多維發力,以人才動能破解縣中“引才難、留才難”困境。一些縣按照普通高中基礎編制總量的20%核增教職工編制的要求,重點補齊薄弱學科教師,解決師資結構性短缺問題。部分縣加大對“雙一流”高校畢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引進力度,并配套人才公寓等過渡性住房。一些地區同步建立職稱評聘傾斜、崗位晉升優先等職業發展支持體系,增強縣中教師崗位吸引力,縣中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經費投入不斷加大,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近年來,地方政府將高中教育經費保障作為縣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通過構建全方位經費支持體系,推進辦學條件優化升級。縣級政府普遍提高了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大多數縣區生均公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2022年,我國各省(區、市)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均已達到1000元以上的要求。與此同時,各地普遍把發展高中教育作為全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對縣域普通高中教育的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著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2021年以來,廣西統籌資金73.62億元新建普通高中40所,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著力破解普通高中學位、床位、餐位不足問題。2024年,甘肅省、市、縣三級投入近8億元,專項支持縣中新建改擴建校舍、增設運動場地、配備教學設備、購置圖書、培育和引進名校長。四川省部分縣還通過申請債券資金、鼓勵社會和校友捐贈等方式籌措經費,用于購買辦公設備、實驗室改造和優化校園環境。可見,目前“財政兜底+專項支持+多元籌措”已經成為縣域常態化的經費投入手段,通過筑牢物質基礎助力縣域辦學條件從“基本保障”向“優質均衡”升級。與此同時,為打破同質化發展困境,各地縣中紛紛以深化課堂教學、課程設置、評價機制改革為核心,推進特色化辦學實踐。
縣中發展的幾個現實問題
為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部署要求,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國家繼續支持縣中改善辦學條件和提升辦學質量”。縣中作為縣域基礎教育體系的高地,是縣域教育提質擴優的重要突破點。盡管縣中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因歷史基礎、地理環境和教育生態的特殊性,一些薄弱環節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發展困境。
生源配置格局有待優化。穩定良好的生源對于縣中教育質量提升至關重要。現行的普通高中屬地招生政策本質上還是對市域內高中學校進行類型和層級劃分,并分批次分階段進行招生錄取,從而在招生范圍和招生錄取批次上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差序化規制,這不僅固化了城市重點高中和縣域重點高中、縣域重點高中和農村薄弱高中的生源質量差距,[2]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縣域內高中生源配置的分層化格局。在“高考升學”的價值觀念主導下,周邊教育強市、城市重點高中和省市“超級中學”對縣域學子、家長的吸引力并沒有因教育政策的嚴格規范而減退,部分優秀學生流失提前到初中甚至小學高年級階段。[3]在此背景下,一些高中教育普及時間較晚、普及程度較低的區域,縣中更明顯地面臨著優質生源持續向內地中心城市流動的困境,縣中教育質量提升更加困難。
師資質量有待提升。師資隊伍是縣中振興發展的關鍵因素和重要支撐。隨著“縣中振興”計劃的實施,縣中教師資源得到一定改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所提升。但一些處在特殊的地理與文化環境中的區域,師資問題呈現出“高學歷人才流失”與“本土教師能力不足”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多數縣中因地理位置偏遠、經濟基礎薄弱、工作環境艱苦等,對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和師范畢業生吸引力較低,參與西部志愿服務計劃的支教教師和當地代課教師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城市重點高中和省市“超級中學”對縣中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有著強大的吸附作用,雖然本地戶籍教師因家庭紐帶、文化認同等穩定性較強,但高學歷青年教師資源仍呈流失態勢,形成了“低學歷穩定、高學歷流動”的結構性矛盾。同時,持續流失的生源和升學質量提升困難,也影響著教師對學校建設、自身專業提升以及學生成長的信心。在師資力量整體向弱的態勢下,縣中教育容易落入整體低位運行、低質量發展的狀態。
辦學保障還需進階。從總體上看,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經費投入整體持續增長,為教育公共服務高質量供給提供了堅實基礎。但在“以縣為主”的財政投入體制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狀況直接決定縣級政府對縣中教育財政投入水平,縣級財政能力一旦薄弱,縣中教育經費就會嚴重匱乏。[4]當前,一些原深度貧困縣在持續確保重點中學配齊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智能化硬件設施的情況下,難有余力在其他方面提升辦學條件,一些地區的大數據在教育教學以及管理中的應用水平仍然較低。
學校資源轉化能力還需重構。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不斷探索和推進,對縣中的“倒逼”壓力由外在的資源競爭轉移到了學校內部資源的轉化能力建設上。例如,在課程建設上,大部分縣中課程模式單一、封閉,校本課程開發欠缺,未能構建基于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尚未完善,而這種全局性能力的匱乏在民族地區尤為明顯。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新高考改革強調選課走班、分層教學,成為一些縣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應對新高考改革,部分縣中采用“套餐化教學”的應試教育新形態,并未從根本上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整體重構。這種以片面應試教育的方式應對高中教育改革要求的現象,必然導致縣中的學生處于知識、能力及綜合素養發展失衡的弱勢地位,[5]影響學校育人效果。
民族地區縣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性路徑
在教育強國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雙重背景下,民族地區縣中發展更需要超越傳統發展路徑,構建以優質均衡為導向、以特色創新為動力的新型發展范式。
強化“中央統籌+地方配套+社會支援”的多元幫扶協同機制。首先,建立差異化政策供給體系。在學位供給上,著力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資源,將民族地區高中免費教育政策擴展至邊遠地區、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縣。[6]在財政投入上,構建“中央專項+省級兜底+州市配套”的三級投入體系,針對不同區域實施差別化教育經費投入政策,推進“民族縣中辦學條件達標工程”,重點支持民族文化傳承課程建設等特色項目。在招生機制上,民族縣中應優先設為完全中學,打通“初中—高中”六年一貫制培養渠道,形成本土生源培育閉環。同時,設立“優質生源本地就讀獎勵基金”,對留在本地的優秀學生予以補貼,并通過特色課程增強縣中吸引力。
其次,創新多元精準幫扶模式。完善東部發達地區優質學校與民族地區縣中“一對一”結對幫扶機制,由東部發達地區選派“管理+學科”復合型團隊駐校幫扶,重點擔任教學副校長、教研組長等核心崗位,參與民族地區縣中學校治理;建立“1+N遠程教研共同體”,東中部名師與本土教師協同備課、同題異構,實現“課堂實時輸血”。
最后,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針對民族地區家庭教育觀念相對滯后、社會資源分散的問題,學校應定期開展家長培訓活動,普及科學教育理念與方法;聯合社區、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等社會力量,組織民族文化實踐活動、職業體驗活動,拓寬學生視野;依托對口支援高校、公益組織,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指導、心理輔導等服務,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網絡。通過政策傾斜與多元幫扶協同,從資源補給到治理重構,系統解決民族地區縣中面臨的結構性難題。
創新師資培養與人才激勵機制。校長、教師作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其專業發展水平直接決定縣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效度。首先,應加強民族地區縣中校長培養,切實增進民族地區縣中改革活力。實施“民族縣中校長領航工程”,將課程領導力與教育管理能力作為核心培養目標,通過校長群體的專業覺醒激活學校變革的內驅力;建立“校長發展共同體”,組織民族縣中校長與東部優質高中校長結對跟崗;推行校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將生源留存率、教師穩定率、特色課程開設率等核心指標納入考核,考核優秀者優先納入后備干部庫。其次,建立“定向培養+在職提升”的師資培育模式,與師范院校合作開設民族地區教師定向班,培養掌握“民族語言+學科教學+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教師,實現縣中教師培養的本土化和專業化。同時,通過“教研教學共同體”“跨區域合作”“團隊研修”“名師工作室”等形式讓縣中教師走出“高壓低效”和“群體怠惰”的窠臼,促使教師在幫扶共享中提升專業素養。最后,完善“特崗計劃”“支教輪崗”等政策,對赴民族地區任教的教師給予薪資補貼、職稱晉升傾斜、子女升學補償等,并設立“民族地區教育突出貢獻獎”,通過榮譽表彰、事跡宣傳等方式增強教師職業認同感,吸引優秀人才扎根民族地區教育事業。
打造民族特色與現代教育融合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創新建構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其變革深度直接反映普通高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實現程度。在民族地區縣中,課程建設面臨著課程標準化實施與民族文化特色化表達的雙重挑戰。一方面,民族地區縣中需立足于民族文化底蘊,將民族語言、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課程設計,形成“一縣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課程格局。如,開發“民族文化傳承+現代職業技能”雙軌課程,對接本地文旅和產業,提供升學與就業雙通道,增強對縣域優質生源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推進民族地區縣中課程實施的數字化轉型。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各省級智慧教育平臺,實現優質課程資源班班通,補齊民族地區優質課程資源短板;推廣“雙師課堂”“云端教研”等模式,邀請發達地區名師線上授課、參與集體備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遠程共享;同時,構建“數據驅動”的教學質量提升機制,實現教育過程的精準化管理與個性化服務,助力教學質量提升與教育公平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志勇,楊玉春.縣中振興面臨的時代挑戰與路徑優化——基于《“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進展調研的發現與思考[J].中國基礎教育,2023(04).
[2]魏紅梅,闕云丹,陳璐.縣域普通高中振興的困境及對策[J].江蘇教育研究,2024(02).
[3]喻小琴.縣(區)普通高中發展困境與治理[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2(01).
[4]許麗英,夏苗苗.民族八省區教育經費投入趨勢與優化策略——基于1997—2018年的教育經費數據[J].民族教育研究,2021(06).
[5]王坤.從知識貧困中突圍:論縣域普通高中的塌陷與振興[J].中國教育學刊,2022(02).
[6]楊雪梨,吳明海.民族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政策歷程、辦學經驗與發展路向[J].民族學刊,2025(04).
(作者魏紅梅系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卓系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鐘志偉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hrajidm.cn All Rights Reserved.